走进屹世 | Entering yeswood

——园林古建木材供应链服务平台——

栏目
中国古建术语(二)
发布:创始人时间:2024-07-04

《中国古建筑术语词解》对中国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汇进行释义和扩展,共150余个词条,按汉语拼音首字母来进行排序,本篇摘取【DEF】三个部分,闲暇之余,共同学习。

D

大叉手:

设置于中脊梁下的斜向木质受力构件,用来支撑重置,中脊下用二根,形成三角形。其他梁下则只用一根,可加强屋架的稳固。

图片35.png

  

大佛样:

中国宋朝时期由日本引入的插拱式建筑技术,在柱上直接伸出多层丁头拱,一般此类建筑整体体积庞大雄厚。以奈良东大寺南大门最为典型,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木结构建筑,其内顶没有天棚,受力柱直通上下,板条以柱子为中心十字交叉组成梁枋,因为东大寺中供奉一尊巨大铜佛,故称为“大佛样”,亦称“天竺样”。

延伸——丁头栱是一种半截栱,一端插入柱身,而斗耳咬合上端梁底;日本古建筑主要有三种样式,分别是:“和样”、“唐样”及“大佛样”。



大红台:

藏族的建筑喜好砌筑高台,且在外墙壁涂刷红色或白色,称为大红台或者是白台,典型的建筑如拉萨布达拉宫、承德普陀宗乘庙。

拉萨·布达拉宫

承德·普陀宗乘庙

 

单翘:

等同于宋代建筑术语中的华拱,即顺建筑进深方向设置的拱,清代称华拱为翘,只挑出一华拱称为单翘。

 

图片41.png

 

丹墀(chí):

亦称为露台或月台,“墀”表达宫殿前的开阔平台,古时常涂成朱红色,因此得名丹墀,开用来进行祭祀或举办大型庆典活动,常见于孔庙或宫殿。


倒座:

合院布局的建筑,第一进正面朝向中庭,从外面看到的是背面,布局为座北朝南,采光较差,所以称为倒座,一般是供下人或客人居住的场所,常见于北京四合院,大门一般设在东南角。

图片44.png 

地宫:

即为佛塔地基下方的小室或者是陵墓宝顶下的地下空间,用来埋藏舍利或帝王棺椁及陪葬品,一般为砖石砌筑。

图片45.png

北京·十三陵定陵地宫

 

殿堂造:

其与厅堂造相对,宫殿建筑、庙坛建筑多用此种建造形式,建筑等级较高。常见的特征是:建筑物内外柱多为等高;建筑用材比较大,至少为五等材;使用抬梁式结构;一般会有天花吊顶,内部装饰华贵。

图片46.png

 

太和殿剖视图

 

延伸——中国古建筑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主要分为抬梁式、穿斗式结构。

穿斗式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整体结构的高度完整性,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,每柱上架一檩,檩上布橼,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,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,成一榀构架。每两榀架构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在一起,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。其特点是用柱梁比较少,可实现空旷的室内空间,彰显建筑内部的雄伟气魄,一般在宫殿、庙宇和寺院建筑中使用。

抬梁式结构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,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,梁逐层缩短,层间垫短柱或木块,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,形成三角形屋架。相邻屋架间,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(脊瓜柱)上架檩,檩间架椽,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。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、檩、梁、柱传到基础(有铺作时,通过它传到柱上)。其特点是用料比较少,便于施工,较为经济,在南方民居较为常见,但他采用了大量的柱和枋相连,室内无法形成贯穿的大空间,不适用于大型的宫殿建筑。

图片47.png

 

吊脚楼:

中国西南部多山区域民居经常采用这种建造形式,屋架为穿斗式,柱子高低可根据山势地形灵活变化,一楼架空,可减少蛇鼠侵扰和保持建筑通风干燥,二楼梁枋悬挑出去来承担上方的檐柱,使柱子不落地,等同于结构构件转化,以此来扩大二楼面积,加大空间利用。

  

叠涩:

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一种砌筑方式,即为以砖、石砌成外挑或内缩的阶梯状造型,一般作为墙体装饰,也可承受上部荷载,常见于密檐式佛塔。 

 

丁栿:

宋朝建筑中大木作的一种称呼,清朝建筑中称为顺拔梁,即与梁袱呈“丁”字造型的木结构拉结构件,对梁起到侧向支撑的作用。


斗拱:

“斗”即为方形木块,上部设置斗槽可搭设枋,拱即为曲形横木。中国古建筑利用斗与拱的重重组合,并加入昂、枋等构件,将整个屋顶或梁枋重量层层往下传递到柱上,传力路径较为明确,减少应力集中,同时构件之间的柔性连接可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,另外雕刻精美的斗拱也可起到很大的装饰作用。

 

斗口:

清式建筑用语,斗上的凹槽宽度即为“斗口”,等同于枋和拱的宽度,是一座建筑中最基本的公分母尺寸,构件长度以斗口为模数单位来计算,使整个建筑模块化,例如柱高定为六十斗口,柱径定为六斗口。

图片55.png

 

都纲建筑:

藏式佛寺大经堂的音译,建筑平面一般呈回字形,殿内部矗立大量柱子,辅以华丽的装饰,屋顶中央略微升高方便户内采光,其余位置比较幽暗,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息。 


E

额枋:

清式用语,宋朝称为阑额,指外檐柱与外檐柱之间的横梁,可起到对柱进行横向约束,提高其稳定性的作用。通常为上下二根,上为大额枋,下为小额枋,中间设置垫板,称为由额垫板。

 F

方城明楼:

直到明代才出现的帝陵建筑,位于宝城之前,类似于城门楼,方城顾名思义即为下部用砖石砌成方形高台,上设歇山重檐顶样式的碑楼,称为明楼,里面树立巨大谥碑。

 

飞椽[chuán]:

即椽子,宋代又称飞子,安放在檐口椽条的上方,增加屋顶挑檐的挑出深度,使屋檐如展翼,在遮阳挡雨的同时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。


分水尖:

桥墩面对水流上游部位设为三角形,如同船尖,可以起到分散激流,减低水冲力的作用,保护桥墩主体。北京卢沟桥的分水尖还嵌入了金属条,以便破冰。 

图片64.png

涿州永济桥

 

分心槽:

宋代建筑用词,属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,意指建筑物的平面被一排中柱等分的布置形式,如再中柱和檐柱之间再增加金柱,将平面空间再次等分,则称为分心斗底槽,现存使用分心斗底槽的建筑实例是天津蓟(jì)县独乐寺的山门。

图片66.png

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

延伸——宋氏建筑中,底层柱列和上层的斗拱相互对应,从而在建筑底层形成一圈以金柱或檐柱为殿身外围的基本空间结构,不同的殿阁内部空间都是通过殿身内部设置不同形制的柱来构成的,宋式内部空间划分形式一般分为四种,分别为单槽、双槽、分心槽和金厢斗底槽。 

 

风吹嘴:

福建泉州地区独有的一种飞檐作法,在屋顶翼角垫双层榜木,形成暗厝(cuò),外侧封檐板形成船头状,以此来提高屋檐的曲度,造型像鸟翼,泉州开元寺为典型案例。

延伸——暗厝,闽南地区独创的一种建筑构造措施,由于木结构建筑自身构造上的限制,屋顶檩条的升起有一定的限度,对于大型的或者非常重要的建筑,为了显示其雄伟的气势,需要加大屋顶的坡度以及屋檐的曲线,暗厝构造应运而生。按照屋面位置可以分为“屋面暗厝”,“脊端暗厝”和“翼角暗厝”三种。以脊端暗厝举例,即在正脊和垂脊交汇处创造一个三角形的锥体空间,由此来提升正脊两端的上抬曲度,达到屋面双曲度的效果。

图片74.png

 

覆斗:

将斗倒置形成的样式,早期石窟寺的顶部常雕成覆斗形,典型案例为敦煌莫高窟第61窟。

图片75.png

 

副阶周匝:

宋代《营造法式》中建筑术语,是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增加一圈回廊,形成重檐。主体柱高而副阶柱较低。太原晋祠圣母殿为现存最早的副阶周匝构造实例。

图片76.png


抖音二维码

关注抖音获取更多新资讯

扫一扫

添加微信好友